3月22日,应急管理部干部大会在京召开。中央组织部有关负责人宣布了中央关于应急管理部领导班子任命的决定。应急管理部党组书记黄明,部长、党组副书记王玉普出席会议并讲话。应急管理部党组副书记付建华,党组成员孙华山、郑国光、黄玉治、叶建春、尚勇、艾俊涛、王浩水出席会议。
黄明
目前已经公布的改革后的部委中,搭配“双正部”的有:应急管理部——党组书记黄明、部长王玉普,司法部——部长傅政华、党组书记袁曙宏,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局长张茅,党组书记毕井泉。
国家海关总署则从“双正部”变为“单正部”,倪岳峰正式出任海关总署署长、党组书记。2017年6月,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倪岳峰调任海关总署党组书记、副署长,原署长、党组书记于广洲调整为署长、党组成员。今年3月,于广洲当选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
此前,国务院比较著名的“双正部”部门是交通运输部——党组书记杨传堂、部长李小鹏。3月14日,杨传堂当选为全国政协副主席,晋升副国级。
我们发现,新成立的应急管理部领导班子构成比较多元,10位领导分别来自5个不同的部门,并有3位正部级:
1人来自公安部:党组书记黄明为公安部原党委副书记、副部长(正部长级);
6人来自原国家安监总局:
部长王玉普为原安监总局局长、党组书记,
党组副书记付建华为原安监总局副局长、党组副书记,
孙华山、黄玉治为原安监总局副局长,孙华山兼任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主任,黄玉治兼任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局长,
艾俊涛原为中纪委驻安监总局纪检组组长,
王浩水为原安监总局总工程师;
王玉普
1人来自中国地震局,郑国光原任中国地震局局长;
1人来自水利部,叶建春原为水利部副部长、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委员;
1人来原国家食药监总局,尚勇为原食药监总局副局长(正部长级)。
在这次国务院机构改革中,应急管理部一共整合了来自13个部门的全部或部分职责,是数量最多的。这13个部门为: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国务院办公厅、公安部、民政部、国土资源部、水利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中国地震局、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国家减灾委员会、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国家森林防火指挥部。
此外,中国地震局、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也由应急管理部管理。公安消防部队、武警森林部队转制后,与安全生产等应急救援队伍一并作为综合性常备应急骨干力量,由应急管理部管理。
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决定,
批准设立应急管理部。
对此
专家学者有着怎样的理解?
又有怎样的思考?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原院长、研究员
刘铁民
1.组建应急管理部是实现我国在公共安全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步骤,这将对我国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工作产生深远的影响。
2.这既符合国际上先进的应急管理理念与通行做法,也非常符合我国应急管理工作实际。
3.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如重大、特别重大生产安全事故(含事件)时有发生。这些事故往往具有公共安全事件的特征:与生产经营活动有一定的关系,其所造成的破坏强度、波及范围、伤害的主要对象与普通的事故并不相同,涉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安全和健康。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采用系统性、结构性的办法,才能弥补我们在公共安全管理方面存在的结构缺陷,才能防范这些结构性风险。
4.这对解决我国在安全生产乃至整个公共安全领域存在的重大问题,尤其是遏制重大、特别重大事故具有重大意义。
中国政法大学公共事业管理系主任、教授
詹承豫
应急管理部的组建是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一个里程碑,必将对我国应急管理工作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在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背景下,应急管理部在新时代将会进一步提升我国应急管理能力,推动我国应急管理工作更上一个新台阶。
应急管理部组建
将会为我国加强应急管理工作带来
诸多优势
一、提升应急管理工作专业化水平
应急管理部作为国务院组成部门,秉持的是管理上专业分工的基本原则,定位也是应急管理专业部门,虽然其显著特色是跨灾种,但专业化能力提升将是其未来的核心优势和工作主线。应急管理部的组建可以有效提升应急管理工作流程、模式和方法的专业化程度,提升应急管理人员和应急救援队伍专业化水平,彰显应急管理机制专业化特色。以应急救援队伍为例,在应急管理部的统筹管理下,不仅可以整合优化分散在各部门的应急救援队伍,还可以完成“一专多能”的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建设规划,甚至进一步打造“全灾种”式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实现应急救援能力的专业化和综合化双重内涵式升级。
二、增强应急管理工作的跨灾种综合治理能力
整合了多个灾种应急管理职能的专业化应急部门,将不同灾种应急管理工作的跨部门协调,转变为部门内协调合作,有效避免原有跨部门可能存在的协调障碍。在应急处置与救援环节,应急管理部也会在有效整合各类应急救援力量,明确现场应急指挥和应急救援权限和流程,尤其是针对在巨型灾害、跨灾种灾害或者次生衍生灾害等应急救援过程中,极大提升应急救援和综合治理能力。
三、提升应急管理工作的全流程治理效率
应急管理工作包含了从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恢复与重建等多个环节,应急管理部的组建可以实现对应急管理工作的全流程覆盖,有效提高应急管理效率。比如在信息发布和公共沟通环节,在安全生产和自然灾害领域,应急管理部可以避免信息发布的多头无序,尽快形成和建立全灾种灾情报告系统和统一发布平台,以便于及时、准确、权威地进行信息发布和公共沟通。
在看到优势的同时
我们也不能忽视
当前我国应急管理工作仍然面临的
挑战
一、如何实现多部门跨灾种的应急管理职能有机整合
应急管理部的组建,将安全监管、国务院应急办、公安消防、民政救灾、地质灾害、水旱灾害、草原防火、森林防火、地震、防汛抗旱等职能整合。这些职能整合过程中,有的职能比如安全生产、公安消防等已形成了较为成熟应急管理模式和流程;有的职能是针对较为特殊的灾害类型,比如森林防火、防汛抗旱等往往具备较强季节性和地域性特点,需要在特殊时间或特定区域进行针对性的预防和应急工作,所以将这些职能进行有机融合,尤其是在人员、队伍和流程等方面进行深度融合是首先要面临的挑战。
二、不同类型灾害如何进行有效的风险治理
风险治理理念和关口前移策略已经是当前应急管理工作逐步形成的共识,应急管理部如何在针对不同类型灾害进行预防准备、风险评估、监测预警、风险沟通等风险治理工作将面临挑战。因为对每一类灾害的风险管理都是非常专业的工作,需要大量的人员及科技的支撑,比如气象部门、水利部门、国土部门等部门的协同,所以如果想要将风险治理的理念落实,仍需要与以上部门进行无缝的跨部门协调才能完成。
应急管理部的组建
给我国应急管理工作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起点
当前可以从以下两方面
进一步加强应急管理工作
一、在深化“一专多能”基础上,逐步建立“全灾种”应急救援队伍
快速有效推进应急救援队伍的整合,是应急管理工作的重点和难点,那么该如何进行应急救援队伍的有机整合?仍然沿用原有单灾种应急救援队伍的模式显然不符合应急管理部组建的初衷,“全灾种”应急救援队伍的建立又需要相当长时间进行训练和整合。所以在深化“一专多能”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全灾种”应急救援队伍或许是一个较为恰当的选择。首先将原有分散在不同部门的应急救援队伍进行整编,以公安消防队伍为主体和模板,统一按照“一专多能”的要求进行规范化训练和能力培养。同时在部分基础较好的区域进行“全灾种”的全能型应急救援队伍试点,探索相应的能力要求、培养方案和训练模式,为后续由“一专多能”过渡到“全灾种”救援队伍摸索经验和提供样板。另外还要对原有兼职救援队伍和志愿者队伍进行整合,逐步建立“全灾种”的专职、兼职和志愿者有机协同的立体应急救援队伍体系。
二、加强公共沟通职能,统筹灾情报告和公共沟通事宜
毫无疑问,应急管理部将从专业化层面提升我国应急管理工作水平,而突发事件的信息发布和公共沟通工作是当前应急管理工作中的一个痛点和难点。加强公共沟通职能,统筹灾情报告和信息发布工作,深化原有的宣传教育职能,为风险信息提供统一的发布平台,进一步强化风险沟通和风险治理能力。同时充分应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增强风险预警和风险沟通的及时性、有效性和权威性,全方位提升风险治理能力。
中南大学安全理论创新与促进研究中心
吴超
(1)从应急能力方面看:
组建应急管理部,无疑会加强我国处置重大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能力和效果。安全是一个复杂巨系统问题,特别是类似地震、水灾、流行病、重大火灾爆炸、特大交通事故、大规模恐袭等,没有强有力的集权机构的指挥和系统处置,是很难在极短时间内达到相对较佳效果的。正由于此,国家安监总局成立以后,又设立了一个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已达到多部门协同解决复杂安全问题的目的。其实,即使是生产安全问题,也一直就不是孤立的系统,有关生产安全问题一直就关联着方方面面。组建应急管理部,在某种意义上类似于将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实体化,使处置重大安全问题更加适应安全科学规律。还有,过去我们在应急管理的存在问题:如预防意识薄弱、预警和监控系统不完善、应急协同联动机制不健全、社会参与机制不健全等,以后将会得到进一步完善。
(2)从宏观安全管理业务主体看:
以前国家安监总局一直有意介入企业公司和组织的日常安全管理工作,并寄希望以此能提高全国的安全生产状况。其中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安监总局领导约谈企业领导”,实际上,这种行为的安全运行效果几乎是无效的,因为本来是一个宏观安全监管的机构,却去行使微观安全管理的职能,这不符合基本的组织行为安全规律,何况即使安监总局局长不做别的,专门约谈企业老总,一年也谈不上多少个企业领导。对于企业公司组织的微观安全管理,实施主体责任制才是最为关键的。因此,组建应急管理部,并不是要削弱企业公司组织的日常安全管理工作,而是更需要发挥微观层面安全管理的主体责任制机能。
(3)从应急功能上看:
重特大灾难往往需要多部门协同,如果将“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的职责,国务院办公厅的应急管理职责,公安部的消防管理职责,民政部的救灾职责,国土资源部的地质灾害防治、水利部的水旱灾害防治、农业部的草原防火、国家林业局的森林防火相关职责,中国地震局的震灾应急救援职责以及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国家减灾委员会、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国家森林防火指挥部的职责整合”,显然这是符合应急管理科学所需要的。因而,组建应急管理部,“可为防范化解重特大安全风险,健全公共安全体系,整合优化应急力量和资源,推动形成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平战结合的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体制,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等”,发挥更大的国家功能作用。
(4)从资源上看:
重特大灾难往往需要大量的各种各样资源的支持,不仅是应急储备资源,还需要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和技术等的支持。这是需要集中整个国家甚至国际上的力量才能做好的,组建应急管理部,相信在应急资源储备和调度及各方力量的共享上,将比以前任何一个机构的力量和功能更大。其实,从过去一段时间国家安监总局的科技工作看,在某种程度上也有这样的意图,希望利用全社会的安全资源来加强生产安全工作,比如,接助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重点实验室和研发机构的设备设施服务安全生产工作等,但效果毕竟有限。
(5)从简政放权方面看:
安全管理可分为宏观安全管理和微观安全管理,以个人的理解,安全管理也应该包括应急管理,应急管理也可分为宏观应急管理和微观应急管理。搞好微观的安全管理和微观应急管理,这是量大面广的日常事务,这个层面的工作需要发挥每一个人每一个企业公司组织的主体责任制,要靠所有的人来参与才能最好的事,是国家高层职能部门做不好的事。成立应急管理部,基层的安全人和所有的人,不必要担心我们的安全责任不被重视了和基层安全工作被削弱了,更不能有放松日常安全管理工作的念头。组建应急管理部,国家高层职能部门的功能将能更好用在其该用的重要环节上,或比喻为“好钢用在刀刃上”。
(6)从应急的内涵和外延看:
应急并不意味着只是为了“应急”,应急管理也包含着预防为主的理念,为了做好应急,也一定需要实施安全预防为主。组建应急管理部,只是国家的高层安全管理部门以突发重大事件的“应急”为抓手或切入点,并由此带动整个国家的安全工作。因此,安全是一个系统工程、安全是每一个人的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安全教育从出生就开始、安全教育是终身教育等基本公理是不会改变的,企业公司组织的各项安全工作还是要坚持不懈,甚至更加需要加强和提高自觉性。
(7)从安全实践情况看:
要做好应急管理,减轻应急的压力,关键还是做好日常安全事物,把安全融入到各项工作之中并切实做到位。这是多年来的实践所证明的事实和规律。因此,基层工作者切不能以为国家组建应急管理部,下面各基层和个人也跟着只重视应急,而且是狭义理解的应急,而不管预防为主和提升安全感等最重要的安全工作了。特别是基层安全管理组织,更不能有狭义应急的歪念头出现和影响正常的安全业务管理工作。
(8)从社会发展看:
进入21世纪,随着全球人口不断膨胀,地区发展更加不平衡,人类贫富差距矛盾加剧;自然环境不断恶化,自然灾害频发;科技不断创新和发展,人造工程不断复杂化和巨型化,信息爆炸和网络传播技术飞速发展;系统越来越趋于复杂化,巨型城市引来了巨灾的可能,等等。传统的事故预防工作需要有所转变,突发重大灾难的应急的确日渐重要。因此,组建应急管理部也是符合社会发展的。
(9)从国际化层面看:
组建应急管理部,也是符合国际社会的需要,与国际接轨的。这方面就不加以细述。
总的说来,组建应急管理部对整个国家的安全是有利的,我们要对其内涵有科学系统的理解。
来源:长安街知事、中国安全生产报、安全新论